1生产情况介绍
1.1烧成系统的主机配置
1.2合同要求
合同中规定,所生产的熟料指标为:C3S>61%,达到58%可以被接受;
1.3入窑生料和出窑熟料化学分析
2原因分析
1)入窑生料的LSF大多在100左右,熟料的LSF大多数在96以上,而且fCaO平均在1.5%以下,可见生料比较难烧。这种高LSF的生料要想把fCaO烧到1.5%以下,同时还要保证日产量,就只有提高烧成温度。为了提高烧成温度,燃烧器调短火焰的同时增加燃料用量,燃料本身用的是重油容易着火燃烧,使火焰更加短粗。这些原因使物料比正常生料在相应的过渡带和液相烧成带停留时间短,而在*高温度烧成带的停留时间较长。在这些条件下,易生成大晶格的C3S,此类矿物不易成球,易生成飞砂料。在发现堆"雪人"之前,窑内先是产生了大量的飞砂料,使入窑的二次风温降低,随着"雪人"的长大,窑卸料也受到影响。而且窑皮不稳定,时长时落,在下料中时常可见到大块窑皮。
2)大块窑皮落入篦冷机前面的固定篦板上,严重影响了对熟料的冷却,使飞砂料冷却不好,给堆"雪人"提供了条件。
3)飞砂料的形成,使窑内煅烧制度紊乱,窑内短火焰顶火强化煅烧,物料受热不均,部分SiO4 4-进入高温液相使其黏度显着增加,又为堆"雪人"创造了机会。
4)强化煅烧的另一个后果是,部分未完全燃烧的重油将随熟料进入冷却机,这为冷却机内盲板位置熟料产生二次高温提供了条件,由于产生飞砂后熟料的结粒大小很不均匀,在从窑口至冷却机盲板的降落过程中将发生颗粒离析现象,细颗粒的熟料和未完全燃烧的重油颗粒在篦冷机前段篦板堆积,加上大块窑皮的滞留,细颗粒更易堆积在此,由于熟料高温条件下接触二次风,重油发生燃烧,这样熟料温度再次升高,颗粒表面因高温而再次出现液相,使堆积的细颗粒熟料发生二次结粒而产生堆"雪人"现象。
3采取的措施
3.1调整配料
因为C3S含量的计算和fCaO含量的多少有直接关系,所以降低了入窑生料饱和比,也就使生料的易烧性得到改善,fCaO含量在同样的烧成温度下会比以前降低。这样虽然降低了入窑生料饱和比,但又保证了C3S含量不低于58%.调整后的入窑生料和出窑熟料化学分析。
3.2加大对入窑生料分解率的控制
以前每12h做一次表观分解率,现每3h一次,通过入窑分解率来确定分解炉出口温度控制范围,到入窑分解率稳定以后再恢复到12h一次。调节前后入窑炉控制参数。
3.3加强现场处理工作
加强现场处理工作,不要等"雪人"长的过大甚至长到窑口后再想办法去处理,要早发现,早处理。一般"雪人"堆起时并不是占据整个篦床横面,多数在离下料点远的一侧,而靠近下料点的一侧没有堆积料,就主要集中力量来用空气炮吹打这一侧。篦冷机前端,即固定篦板端横向装有4台空气炮,正常情况下空气炮是程序控制。没发现堆"雪人"时,4台空气炮每隔160s吹打一次,堆"雪人"后从现场控制20s打一次,空气炮工作压力调高到0.7MPa,而且在堆"雪人"的一侧,2个空气炮同时打,以加大喷吹压力。只要压缩空气充满后就2个同时吹打,不要间断。
在打空气炮的同时,首先加快篦板速度,把所堆"雪人"根部能推走的料全推走,让"雪人"根部产生空隙,这时窑头负压较难控制,要加大排风机阀门开度,同时减小篦冷机冷却风机的供风,尽量使窑头形成负压,不要烧坏窑头设备。这种操作时间不要过长,把料层推到*薄就可以。先快推冷却机,再慢下来,让料层再厚起来,这样大量的熟料对"雪人"有一个向上的"浮力"作用,加上厚料层与"雪人"的接触面积加大,篦板的推力通过料层传递到"雪人"上,保持厚料层操作的运行时间长一些,一直到"雪人"有松动情况出现。
采取以上的措施,在38min后"雪人"发生倾斜,然后不到10min"雪人"就开始随篦床移动,"雪人"一移动就要适当加快篦冷机速度,把料层推薄一些,等"雪人"移动接近到熟料破碎机时再减慢篦速,使"雪人"一点点接近破碎机,避免大量熟料同"雪人"一同进入破碎机,使破碎机电流过高而跳停,同时也避免"雪人"打碎后大量物料在熟料输送设备上过多堆积。
"雪人"进入破碎机后,破碎机电流大幅上升,从现场检修门处观察,入破碎机的"雪人"虽大,但并不坚硬,一打就碎,打开的"雪人"仍是温度较高的"红料".3~5min后,"雪人"已全被处理掉。
4效果
在物料没有改变配比之前,用同样的方法成功地处理了3次"雪人",做到了不停窑处理"雪人".12h后,入窑生料饱和比降低并稳定下来,堆"雪人"现象也没有再出现过。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