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技术应用>资讯内容

煤破碎机测定提高品质剖析

发布日期:2011-05-21 来源: 中国破碎机网 查看次数: 242 

核心提示:

  1概述。

  煤的视密度(ARD)也叫容重,视比重。是表示煤炭物理特性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用于计算每层储量,有时也用来估算煤的孔隙率,煤仓设计。

  煤视密度的测定目前主要依据GB/ T6949-1998《煤的视相对密度测定方法》,制样是根据GB474-1996缩制筛分出10~13mm的煤样100g.在实际检测出发现严格依照标准而由于样品代表性较差而导致重复性,再现性偏差较大;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甚至视密度大于或等于样品的真密度,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2形成煤样代表性较差的原因。

  形成煤样代表性差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制样时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取样化验时产生的。

  视密度样在制备时是通过破碎机破碎到13mm以下,筛分,保留13~10mm部分,再缩分所得。一般制样过程的破碎和缩分都是在减小煤的不均匀程度,但是视密度煤样比较特殊,在制样过程中,由于煤和矸石,硫铁矿易破碎程度完全不同,且黄铁矿,矸石的灰分和密度远大于煤,一般制出的视密度样品灰分会远大于总样灰分。对于煤质疏松又夹杂大量矸石和硫铁矿的煤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由于颗粒粒度较大,在有硫铁矿和矸石存在的情况下,在从视密度样中取20g样时很难取的均匀,容易造成样品代表性较差。

  3一些解决方法。

  关于这个问题,许多同志提出不少解决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降低视密度样的粒度,改用6~3mm的煤样,这种方法能显着提高样品代表性,不过对于煤样孔隙破坏较大,容易造成测得结果偏高。

  增大取样量,制样时制取200g样品,在测试时每次采取50g样品来做分析。这种方法对于制样带来的样品代表性差没有显着的作用。

  并且需要原始样品的量较大,工作量大。

  还有一种方法是配比法,肉眼收工捡取煤,矸石,硫铁矿分别测得他们的灰分,然后通过计算得出它们各占煤样的比例。在100g视密度样品中,捡取矸石,硫铁矿,煤按重量来配比分析样品。这种方法,仍然不能解决制样带来的样品代表性差的问题,并且收工捡取的矸石小块之间的组成未必相似,灰分有可能有比较大的偏差。

  4逐步破碎法。

  和几个同事经过多次实验,提出了一种可以有效解决视密度样品代表性差的制样方法,我们暂且称之为逐步破碎法。

  选取一份矸石,硫铁矿比较多的煤样来进行处理,我们选用的是云南威信某煤矿的无烟煤。实验采用的是EP-2型颚式破碎机,EP系列的颚式破碎机的颚板间距可以调节,来控制出料粒度。

  先按常规制样方法将煤样破碎到小于25mm粒度下,在这里要把颚式破碎机的颚板间距调大至20mm左右,防止过度破碎。

  将破碎机的颚板间距调小至大概18mm左右,将煤样过13mm筛,将筛上物从破碎机的入料口流下两次,并过13mm筛。再将破碎机的颚板间距调小至大概16mm左右,将筛上物再从破碎机入料口流下破碎两次,并过13mm筛。将破碎机的颚板间距调制13mm左右,将筛上煤样破碎至全部过13mm筛。

  筛出13~10mm的煤样作为视密度样品。

  采用这样的逐级破碎,可以有效的避免煤样中,比较脆的组成部分被过度破碎。得到相对更有代表性的实验样品。

  我们实验的一组对比数,共进行了八组比对实验。A组是常规制样的测定值,B组是用此方法测定的视密度值。

  可以明显看出采用逐步破碎后的视密度值明显下降。

  5结语。

  由于煤炭组分复杂,各组分之间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尤其高灰分煤样,视密度检测值极易偏离真实值。逐步破碎法能有效提高视密度样品的代表性,提升检测精密度,并且该方法简单易行,工作量量小。存在的不足是,多次破碎不知是否会对煤样的孔隙有较大的破坏,希望各位同行研究指正。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马上注册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