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困难并未减缓煤炭去产能的步伐——截至2017年底,两年内煤炭去产能已经超过5亿吨,在连续第二年“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的同时,也“提前完成”了煤炭去产能五年任务三年“大头落地”的目标。较之2016年2.9亿吨的完成量,2017年去产能实际完成量虽有所下降,但仍然超过2.1亿吨,比1.5亿吨的年度目标超额完成40%,成绩突出。
煤炭去产能旨在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增加先进、高效产能,真正让“深陷困境”的煤炭行业实现脱困发展。现在看来,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工作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煤炭“去产能”确实是“激流勇进”,凯歌高奏。
但饼要两面烙,话分两头说。去产能“主旋律”中夹杂的煤炭供应紧张等“杂音”,也着实令人头疼。
煤炭是基础行业且处于产业链上游,涉及面广。煤炭去产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自2016年去产能开启伊始,我国煤炭价格应声上涨,从不足400元/吨蹿升至600元/吨,导致下游用户业绩大受影响。尤其是去年,燃煤发电企业因煤价上涨成本增幅超2000亿元,行业随即陷入“严重亏损”境地。而近日“四大发电企业”就“煤炭供给严重不足可能引发严重的保供暖、保供电等民生问题”,联名向国家发改委“紧急”报告“电煤保供形势严峻”一事,更是再次将煤价高企、供应紧张等矛盾推上舆论“风口”。
此次电煤供应紧张有经济企稳、水电出力下降、供暖耗煤增加等需求方面的因素;期间还穿插着岁末年初煤矿安全检查、放假等导致产量下滑的因素,同时,也叠加了春运铁路运力的影响。原因可谓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四大发电企业上书事件”反映出的个别铁路局提升运输价格行为,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电煤保供形势”,但这仅仅导致发电企业购煤成本上升而已,仍属于“价”的问题,而“保供”本质上是“量”的问题。所以,如何匹配产量和需求量,才是主管部门“保供暖、保供电”工作需要抓紧的“牛鼻子”。
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落后产能大规模淘汰,先进产能批量释放,行业结构越来越“健康”,但仍旧不能满足市场的合理需求,这种“怪象”应该引起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反思:仅用两年就完成了三年的任务量,煤炭去产能是否“用力过猛”,步子迈得“太急了”?三步并作两步走在保证“超额”“提前”完成任务目标的同时,是否因产能退出过快、过多,打乱了煤炭市场的正常步伐?而在释放优质产能时,是否又存在动作“慢半拍”的问题,导致优质产能未能及时、足量填补落后产能腾出来的市场空间,引发供应紧张?
事实上,为稳定煤炭市场,主管部门已经从“实施煤炭库存标准”“制定价格波动区间”“释放先进产能”等方面推出了多种措施,值得肯定。例如,为平抑煤炭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制定了煤价绿色区间、蓝色区间和红色区间,并明确了相应应对措施。不过,去年煤价绝大数时间都不在“正常”的绿色区域,而在“异常”的红色区间的事实,也反映出相关举措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已,并未落到实处。
煤炭去产能的方向毋庸置疑,但因体量大、波及面广,需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今年,我国又将“煤电去产能”列为工作重点。作为煤炭的“**大客户”,煤电行业这一“大变局”,必将对煤炭市场产生巨大影响。而按照“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8亿吨/年左右”的宏大目标,在后续3年中,我国仍有3亿吨去产能目标等待完成。所以,煤炭主管部门尤其要注意把控好节奏,科学分配年度任务目标,做到张弛有度、宽严相合。唯此才能令产能“释放”与“退出”相得益彰,让煤炭与相关主要耗煤行业统一步调、相辅相成,也才能更好破解“产能过剩、产量不足”的新问题,杜绝类似影响巨大的“供应紧张”事件的重演。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